题图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支创业团队,原始股东数量很少、注册资本也不雄厚,原本只是一家大公司派到某个地区开拓新市场的,并没有被寄予多大期望。没想到,这支创业团队卧虎藏龙、人才济济,在几代天才CEO的带领下,不仅击败了全部竞争对手,还成功在主板上市,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
这支孕育了四个王朝、最终却毁灭于一个女人之手的创业团队究竟是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
1
上回(详见《山西忻州的这个“猛男”,手下出了四个皇帝》)说到,528年,匈奴义军首领万俟丑奴称帝,攻占了关陇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530年,掌握北魏朝廷军政大权的尔朱荣腾出手来,任命自己的堂侄尔朱天光为骠骑大将军、都督二雍二岐诸军事,派他率领贺拔岳、侯莫陈悦前往征讨。跟随贺拔岳出征的,有赵贵、宇文泰、侯莫陈崇、寇洛、达奚武、李虎、若干惠、梁御等部将。
△图1:贺拔岳西征
贺拔岳的祖父贺拔尔逗、父亲贺拔度拔是六镇之一武川镇的世袭镇将,他还有两个哥哥贺拔允和贺拔胜。六镇起义爆发后,兄弟三人跟随父亲投奔了尔朱荣。贺拔岳腹有良谋、骁勇过人,很受尔朱荣的赏识。
河阴之变发生后,尔朱荣曾经想过直接篡位,高欢也极力撺掇他,是贺拔岳及时劝阻了尔朱荣,避免了尔朱荣成为众矢之的。但是,这样一来,贺拔岳和高欢之间就结下了梁子。
530年10月,不到一年时间,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就平定了万俟丑奴的义军,收复了关陇地区。这时,尔朱荣被孝庄帝刺杀的消息传来,为了与堂兄弟们争夺尔朱荣“遗产”的继承权,尔朱天光任命贺拔岳代理雍州刺史,然后匆匆赶回洛阳。
△图2:陕西西安草厂北坡北朝墓出土的具装骑兵佣,可以看到,人和马都披着铁甲,属于重骑兵,贺拔岳西征军的精锐基本就是这个形象
此后的两年间,北魏朝廷就像上演了一出“击鼓传花”的游戏,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领兵在外并且事实上占据着关陇地区的将领,无论哪方势力上台,贺拔岳都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都会受到封赏,一度被晋封为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兼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在此期间,以贺拔岳为领袖,以赵贵、宇文泰、侯莫陈崇、寇洛、达奚武、李虎、若干惠、梁御等武川镇出身的部将为骨干的关陇集团初步形成。
2
532年,高欢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也就是孝武帝。高欢则被封为大丞相、渤海王。他效仿尔朱荣,在晋阳(即今天的太原)建立霸府,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
高欢是一代枭雄,有着代魏自立、统一天下的志向。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高欢来说,领兵在外并且事实上占据着关陇地区的贺拔岳,自然就是“眼中钉,肉中刺”。而对野心膨胀的高欢,贺拔岳同样一直心怀不满。
对于跋扈、专权的高欢,孝武帝早就心存顾忌,他敏锐地意识到高欢与贺拔岳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于是,533年,孝武帝下了一道密旨,要求贺拔岳除掉高欢。此后,贺拔岳与高欢隔着黄河对峙,进入敌对状态。
△图3:贺拔岳VS高欢形势图
534年2月,高欢用计挑拨贺拔岳与侯莫陈悦之间的关系,贺拔岳被侯莫陈悦诱杀。一时间,关陇地区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各方势力摩拳擦掌,都想接管贺拔岳的“遗产”。孝武帝想要掌握贺拔岳的旧部作为对抗高欢的资本。贺拔岳的哥哥、镇守荆州的贺拔胜也派亲信独孤信前往关中,想要接管贺拔岳的旧部。
贺拔岳的旧部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赵贵提出,由时任夏州刺史的宇文泰接替贺拔岳,继续统领关陇集团。宇文泰极具军事才能,在贺拔岳的旧部当中积聚了较高的威信,在担任夏州刺史期间,在关陇地区的豪强和百姓当中也获得了较好的口碑,的确是最适宜的人选。因此,这一建议得到了侯莫陈崇、寇洛、达奚武、李虎、若干惠、梁御等关陇集团骨干的支持。于是,宇文泰迅速赶往平凉,接管了贺拔岳的旧部。
3
孝武帝是个聪明人,知道为时已晚,索性做个顺水人情,任命宇文泰为大都督,正式承认了宇文泰在关陇集团的领袖地位。同时,孝武帝也要求宇文泰东进“勤王”,讨伐高欢。对于宇文泰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方面,高欢统率着十余万久经战阵的鲜卑士卒,相比之下,宇文泰的力量还很弱小,此时讨伐高欢,无异于以卵击石。另一方面,侯莫陈悦这个心腹大患尚未消灭,贸然东进“勤王”,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这时,宇文泰的部将于谨向他献计,“洛阳是‘四战之地’,周围无险可守,所以,东进‘勤王’不是好的出路。而关中沃野千里,北面有天然的马场,南面是富饶的巴蜀,东面有崤山、函谷关,只要守住这两处天险,就进可以逐鹿中原、退可以求得自保”。于是,宇文泰决定,先除掉侯莫陈悦,然后请孝武帝迁都关中,获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的政治优势。
△图4:关中地区形势图。如图所示,红圈里面就是关中地区,拥有渭河平原的千里沃野,又是典型的口袋地形(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山脉,西面是万里戈壁,全部易守难攻,只有东面的渭河谷地是缺口,但是,又有崤山、函谷关这两处“要地”可以依靠),非常适合割据政权作为“根据地”。此外,等到割据政权羽翼渐丰,又可以北上控制河套马场、南下控制巴蜀粮仓,然后挥师东进或者顺江而下,对敌方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相比之下,洛阳周边都是平原地形,除了一条黄河,几乎无险可守,因此是“四战之地”
孝武帝显然不希望宇文泰因为征讨侯莫陈悦而耽误东进“勤王”,也不希望宇文泰在吞并侯莫陈悦后势力坐大成为第二个高欢,因此,对宇文泰和侯某陈悦之间的矛盾,也曾居中斡旋。但是,他提出的调解方案,宇文泰和侯某陈悦都无法接受,他也只好听之任之。
534年4月,宇文泰出兵讨伐侯莫陈悦,侯莫陈悦的部将李弼临阵倒戈,侯莫陈悦及其少数心腹被杀,余部则被宇文泰吞并(这里多说一句,这位李弼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饰演的李泌的祖先)。
△图5:《长安十二时辰》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李泌
此后,为了催促宇文泰东进“勤王”,孝武帝又晋封宇文泰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尚书仆射。但是,宇文泰只是作出东进“勤王”的样子,并未采取什么实质性行动。
4
534年7月,孝武帝亲自策划并实施的讨伐高欢计划宣告失败,高欢率领大军向洛阳进发。孝武帝急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亲信王思政、斛斯椿都建议孝武帝西迁关中。于是,孝武帝率领着这支由内眷、宗室、勋贵、近臣组成的一万余人的队伍来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
由此,宇文泰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以讨暴乱”的既定目标,自己成了“匡辅朝廷”的功臣,而高欢成了“逐君篡权”的贼子。依靠这个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宇文泰进一步团结了仍然忠于北魏朝廷的各方势力,并且获得了河东裴氏、荥阳郑氏、博陵崔氏、河南赵氏等山东士族的心理认同(这里多说一句,古代语境下的山东地区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今天的华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图6:中唐名相裴度,河东裴氏的代表人物。河东裴氏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家族,今后我们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谈一谈
对于孝武帝来说,无论是成为高欢的傀儡,还是成为宇文泰的傀儡,都是无法接受的。而对于宇文泰来说,孝武帝虽然是重要的合法性来源,但也是一个巨大的麻烦。一方面,孝武帝对宇文泰缺乏信任,刚刚进入关中,就任命远在荆州的贺拔胜为太保、录尚书事,从而平衡宇文泰的影响、分割宇文泰的权力。另一方面,孝武帝西迁关中时,追随他的山东士族有一万余人,他们的能量很大,因此,孝武帝隐隐然拥有与宇文泰分庭抗礼的资本。
于是,534年12月,宇文泰以“淫乱”的名义杀死孝武帝,拥立北魏宗室元宝炬为帝,也就是文帝。而在此之前的534年10月,高欢拥立北魏宗室元善见为帝,也就是孝静帝。
这样一来,北魏王朝就分裂成了东魏、西魏两个政权。东魏的国都在邺城(即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领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一带,高欢是事实上的统治者。西魏的国都在长安,领土主要是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宇文泰是事实上的统治者。
△图7:东魏VS西魏形势图(前期)
对于追随孝武帝西迁关中的山东士族,宇文泰采取分化策略,或者给予高官厚禄但是剥夺实权,或者以诚相待然后收为亲信,逐渐将他们也纳入了关陇集团。
536年,一度投奔南方南梁政权的贺拔胜北上关中。面对宇文泰,贺拔胜虽然自重身份不肯下拜,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宇文泰在关陇集团的领袖地位。而宇文泰也极力拉拢贺拔胜,将他任命为太师,礼遇尊崇。但是,对于贺拔胜的亲信独孤信,却以“战败”的名义贬官处理。显然,宇文泰并不完全信任贺拔胜,是在打压贺拔胜的势力。
5
此后的二十年,是东魏与西魏相互对峙、彼此攻伐的二十年。初期,东魏占据优势。547年,高欢去世,他的儿子高澄继续掌握东魏朝廷军政大权。高澄一直与手握重兵的将领侯景(这个侯景就是那位著名的“宇宙大将军”)不和,密谋剥夺侯景的兵权。侯景得到消息后,先是投降西魏,后又投降南梁,并最终酿成“侯景之乱”(那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梁武帝萧衍就是在这次祸乱中活活饿死在皇宫里的)。受此影响,东魏、南梁均元气受损,而西魏则趁机占据了东魏的河东地区(即今天的山西一带)和南梁的巴蜀地区(即今天的四川一带),从此占据优势。
△图8:东魏VS西魏形势图(后期)
549年,高澄遇刺身亡,他的弟弟高洋继续掌握东魏朝廷大权。次年,高洋逼迫孝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齐,也就是北齐政权。北齐政权继承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获得山东士族的支持。而南梁政权则一直被视为华夏“正统”,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相比之下,西魏政权的意识形态、典章制度就显得非常粗糙。
为了进一步凝聚关陇集团、获得新的合法性来源,宇文泰主导了多项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府兵制改革和六官制改革。
先来说说府兵制改革。早在537年,宇文泰就被晋封为柱国大将军。548年,宇文泰又晋封西魏宗室元欣以及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为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为西魏军队的最高统帅,而元欣只是挂名、并无实权,由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6人实际统领西魏军队,每名柱国大将军属下各有2名大将军,每名大将军属下各有2名开府,每名开府属下各有2名仪同,每名仪同领兵1000人。由此,组成了由6名柱国大将军、12名大将军、24名开府、48名仪同、48000名官兵组成的府兵系统。
△图9:府兵制改革示意图,图中仅展示了1名柱国大将军的权力结构。8名柱国大将军中,除宇文泰、元欣以外,其余6人的权力结构都是如此。6名柱国大将军、12名大将军、24名开府、48名仪同、48000名官兵,正是关陇集团逐鹿中原的资本
再来说说六官制改革。宇文泰在亲信苏绰、卢辩的建议下,依据《周礼》制定了新官制,并于556年开始施行。新官制的核心是设立六官,宇文泰担任太师、大丞相,李弼担任太傅、大司徒,赵贵担任太保、大宗伯,独孤信担任大司马,于谨担任大司寇,侯莫陈崇担任大司空。六官制改革是一种附会《周礼》的“托古改制”,本质上是为了赢得那些信奉儒家思想、世代经学传家的士族阶层的认同与支持。
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无论是八柱国,还是六官,都是由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关陇集团骨干担任。由此可见,两项改革的目的都是进一步强化关陇集团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在推行府兵制改革的过程中,明确了府兵属于中央直属军队,不受地方政府、地方豪强辖制。在推行六官制改革的过程中,又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由此可见,两项改革的目的也是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至此,以宇文泰为领袖,以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为骨干,以关陇地区的豪强、追随孝武帝西迁关中的山东士族为基础的关陇集团完全形成。
△图10:关陇集团构成示意图
6
556年11月,宇文泰在北巡途中病逝,临终之前,他托孤于侄子宇文护。当月,宇文泰的嫡子、年仅14岁的宇文觉接任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实际辅政。
其实,宇文泰并不是只有这一个儿子,他的长子宇文毓当时已经22岁。而且,对于鲜卑这个游牧民族来说,嫡子继承也并不是不可更改的“政治正确”。究其原因,在于宇文毓是独孤信的女婿,宇文泰担心如果传位给宇文毓的话,自己死后,独孤信就会凭借外戚身份迅速坐大,然后无法控制,进而威胁到宇文家族的地位。
就像曹操、高欢等枭雄一样,终其一生,宇文泰都没有直接篡位,这使他保留了“忠臣”的名头。但是,这一决定也使关陇集团陷入了一场权力危机。
这是因为,虽然宇文泰掌握西魏朝廷军政大权,是西魏实际上的统治者。但是,宇文泰毕竟没有称帝。因此,从名义上来说,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等关陇集团骨干和他是平等的。宇文泰是他们的上级,但不是他们的主公,他们是宇文泰的下属,但不是宇文泰的家臣,他们之间是同事关系,不是君臣关系。因此,他们自愿效忠于宇文泰,并不代表就要自愿效忠于宇文泰的子孙。
宇文护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557年1月,他逼迫恭帝禅位,拥立宇文觉为帝,国号为周,也就是北周政权,宇文觉即孝闵帝,正式明确了宇文家族与其他关陇集团骨干家族之间的君臣关系。随后,他又通过“明升暗降”的方式,将赵贵、独孤信这两个最具威望、实力的元老排除在权力核心,又将于谨、李弼、侯莫陈崇等威望、实力有限的元老拉进权力核心。即便如此,宇文护还不放心,又炮制了“赵贵事件”,以“谋反”的名义处死赵贵,逼死独孤信。从此,宇文护掌握北周朝廷军政大权,成为北周朝廷实际上的统治者。
客观地说,宇文护为了维护宇文家族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是尽心竭力。但是,对于他的跋扈、专权,年轻的孝闵帝无法容忍,于是,与亲信暗中策划刺杀宇文护。557年,宇文护知情后,毫不犹豫,将孝闵帝处死。随后,宇文护又拥立宇文毓为帝,即明帝。明帝同样不能容忍宇文护的种种擅权行为,而宇文护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君主同样也心怀恐惧。于是,560年,宇文护又将明帝毒死,拥立宇文邕为帝,即武帝。
△图11:北周武帝宇文邕
7
眼见两位兄长相继死于宇文护之手,武帝深知不可轻举妄动。于是,十几年来,一直韬光养晦,表面上对宇文护无比尊崇、封赏不断,暗地里则积蓄力量、等待时机。572年,武帝用计诛杀宇文护及其亲信,一代权臣就此陨落。
此后,武帝积极推行内政外交改革,内政方面,通过“灭佛”运动增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今后我们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来谈一谈),通过改革府兵制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外交方面,与漠北地区崛起的游牧民族突厥以及南方的南陈政权交好,集中精力讨伐北齐政权。
△图12:北周VS北齐形势图
577年,北周军队攻入邺城,北齐政权灭亡。这样一来,北周统一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对南陈政权形成了压倒性优势,由北向南统一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统一北方地区后,武帝大量征召山东士族,琅琊颜氏的颜之推(没错,就是留下《颜氏家训》那位)、河东薛氏的薛道衡等18位山东士族的代表人物都进京做官,这标志着关陇集团在由区域性的统治集团向全国性的统治集团转变。
△图13:[清]朱轼批校、傅增湘藏本《颜氏家训》
578年,武帝病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即宣帝。宣帝是“棍棒底下出逆子”的典型代表,父亲武帝生前对他管教极为严厉,经常派遣亲信监视他的言行,一旦发现他犯了错误,就会大加责罚。因此,即位后,一方面,宣帝立即放飞自我,开始报复性享受。另一方面,他对宗室、大臣严重缺乏信任,先后诛杀了宇文宪、王兴、独孤熊、豆卢绍等关陇集团上层成员,引发了关陇集团上层成员的严重不满和忧虑。两年荒淫无道、沉湎酒色的生活后,580年,宣帝病逝,年仅7岁的太子宇文阐即位,即静帝。此后,作为外戚的杨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
相互通婚、彼此联姻是士族阶层、地方豪强的传统,关陇集团也是如此。比如,独孤信有七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谥号为明敬皇后;四女儿嫁给了关陇集团元老李虎的儿子李昞,唐朝建立后追封为元贞皇后;七女儿嫁给了关陇集团元老杨忠的儿子杨坚,谥号为文献皇后。三个女儿分别成为了三个朝代的皇后,因此,独孤信也被戏称为“国民老丈人”。
△图14:独孤信多面印复制品,原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该印共26个印面,镌刻着大司马、大都督、剌史、柱国等官职,足见独孤信当时的位高权重程度(这个复制品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官方旗舰店可以买到,喜欢的朋友不妨入手)
杨坚是东汉名臣杨震的后人(没错,就是那位说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著名清官),他的父亲杨忠早年间的经历比较复杂,后来成为独孤信的部将,并追随孝武帝西迁关中。杨忠容貌俊美、武艺过人,很受宇文泰的喜爱。在此后对东魏政权/北齐政权、南梁政权的作战中,杨忠屡立战功,被晋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赐爵随国公,成为关陇集团的骨干。
杨忠去世后,杨坚继承他的爵位。573年,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嫁给太子宇文赟。578年,宇文赟即位,即宣帝,杨丽华也成为了皇后。而杨坚则“父以女贵”,被晋封为大司马,此后,又被晋封为大前疑,进入了北周政权的权力核心。
前面说过,宣帝对宗室、大臣严重缺乏信任,先后诛杀了一大批关陇集团上层成员。对于岳父杨坚,宣帝也曾几次计划除去。多亏杨坚懂得韬光养晦之术,才活了下来。
580年,宣帝病逝,年仅7岁的太子宇文阐即位,即静帝。其实,杨丽华并不是静帝的生母。但是,按照惯例,作为宣帝的皇后,杨丽华也被尊为皇太后,而杨坚也就成为了静帝的“外祖父”。
宣帝的倒行逆施,使得宇文家族不仅不能再代表关陇集团的利益,反而成为关陇集团的大敌,自然也就被关陇集团从心理上所抛弃。静帝即位后,杨坚既有外戚的身份,又身居北周政权的权力核心,成为关陇集团众望所归的领袖。
于是,御正下大夫刘昉、内史上大夫郑译伪造宣帝诏书,让杨坚担任辅政。刘昉出身于博陵刘氏,郑译出身于荥阳郑氏,都是山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可见,杨坚已经赢得了关陇集团的支持,获得了代周自立的资本。581年,静帝禅位,杨坚称帝。由于世袭随国公,因此,定国号为“隋”,即隋文帝。
△图15:隋文帝杨坚
9
以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我们也就可以一笔带过了。
589年,隋文帝派遣大军讨伐南陈政权,结束了中国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局面。此后,隋文帝建立五省六曹制、颁布《开皇律》、推动清查户籍、实行科举取士,最终开创了“开皇之治”,也为唐代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制度基础。
隋文帝晚年时废黜了太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即后来的隋炀帝。隋炀帝与秦始皇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有励精图治、雄才大略的一面,比如完善科举制、开通大运河,也有好大喜功的一面,比如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其实,长远来看,他的不少举措都是利在千秋的。但是,当时来看,这些举措过度透支了农业社会本来就十分薄弱的物质基础、人力资源,结果弄得民不聊生、义军四起,而隋炀帝本人也死于叛军之中。
△图16:今时今日的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我想,唐人的皮日休的这首《汴河怀古》足以评价隋炀帝的功过了吧
在隋末乱世中,617年,隋炀帝的姨表兄弟、关陇集团元老李虎的孙子、时任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挥师南下,占领长安。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帝,即恭帝。次年,恭帝禅位,李渊称帝,由于世袭唐国公,因此,定国号为“唐”,即唐高祖。
在此后的数年中,李渊和长子李建成镇守关中,三子李元吉留守太原,次子李世民则率军出征,先后消灭了割据北方地区的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以及割据南方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等势力,再度统一天下。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同年,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即唐太宗。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代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7:唐太宗李世民
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655年,唐高宗废原配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此后,武则天开始积极参与朝政。674年,朝廷下诏尊唐高宗为天皇,武则天为天后,“二圣临朝”的局面形成,权力开始由唐高宗手中向武则天手中转移。683年,唐高宗去世。690年,武则天称帝,并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
△图18:武则天
10
伴随着武则天时代的来临,关陇集团的历史也要走向终结了。是的,引言中提到“(关陇集团)毁于一个女人之手”,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
隋代和唐初的这段历史我们之前没有展开来说,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关陇集团就销声匿迹了。其实,在隋代和唐初,关陇集团依然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看似匪夷所思的历史现象背后,都有关陇集团的影子,比如隋炀帝和唐太宗的非正常上位,比如隋炀帝的客死异乡,比如唐高宗的离婚,比如武则天的任用酷吏、完善科举。下面,我们就重点说说这四件事情。
11
我们先来说说隋炀帝和唐太宗的非正常上位。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主流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杨广和李世民都不是嫡长子,而是嫡次子。因此,他们的上位都属于非正常上位。他们能够非正常上位的原因很多,以往,关于这些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权谋手段方面。权谋手段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显然不足以成为最根本的原因。那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对石守信等禁军将领说过,“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赵匡胤这句话,可以说是半真半假。说它假,是因为他当年“黄袍加身”可不是被迫的,而是精心策划的。说它真,是因为他的成功确实靠的是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的支持,靠的是掌握了后周政权的“枪杆子”。
△图19:“小人书”里的黄袍加身。平心而论,赵匡胤算是讲究人了,有宋一代,始终善待柴氏子孙。要不然,“小旋风”柴进也不敢那么嚣张,动不动就拿“丹书铁券”说事儿
其实,杨广、李世民也是如此。一方面,他们并非人畜无害的“小白兔”。相反,他们一直有着取代兄长的政治野心,并且早就开始暗中布局。另一方面,掌握着“枪杆子”的关陇集团的支持是他们最终非正常上位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陇集团从诞生之初就是一个标准的军功贵族集团,他们依靠军功获得官职、爵位、土地、府邸,也依靠军功维系这些“战利品”。作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他们是西魏、北周、隋代、唐初高级武官的主体,因此,他们有动力、也有能力不断“制造”积累军功的机会。
一方面,杨勇、李建成本来就是杨坚、李渊的合法继承人,不出意外的话,杨坚、李渊驾崩后,就将由他们继承皇位。因此,支持他们最多算是锦上添花。支持杨广、李世民就不同了,那可是雪中送炭啊。一旦得手,就是拥立之功,是能够荫蔽子弟、遗泽后人的。如果是在政局稳定的年代,这无异于是一场“豪赌”,赢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在割据战争结束不久、天下尚未完全平定的当时,赢的可能性可不低,是值得“梭哈”一把的,万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赌一赌,摩托变路虎”呢?
另一方面,作为太子,杨勇、李建成长期留守京城,协助杨坚、李渊处理政务,而杨广、李世民则长期在前线率领大军征战。在隋朝讨伐南陈政权之战中,杨广担任隋军主帅,因此,前线的重要将领杨素、宇文述、贺若弼、韩擒虎等在名义上都是他的下属。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前面已经提到,唐朝统一天下的主要敌人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杜伏威、辅公祏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消灭的。而且,李世民可不仅仅是挂名主帅,还是一员猛将,经常亲率轻骑、冲锋陷阵。正是在长期征战的过程中,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李靖、萧瑀、柴绍、侯君集等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武将、谋士成为了李世民集团的核心成员。也正是在杨素、宇文述们和长孙无忌、杜如晦们的支持下,杨广扳倒杨勇成为太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上位。
△图20:“小人书”里的玄武门之变
12
我们接着说说隋炀帝的客死异乡。
604年,隋炀帝即位之初,就决定要迁都洛阳。605年,他委派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主持营建东都。同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凿大运河。次年,东都营建工程完成,隋炀帝在新落成的东都接受周边国家朝贺,标志着洛阳逐渐取代长安,成为隋朝的政治中心。
△图21:《风起洛阳》中的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原因很多,以往,关于这些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隋炀帝好大喜功、奢侈无度方面。我们当然不否认隋炀帝有这样一面。但是,隋炀帝营建东都主要还是为了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
对于隋炀帝来说,关陇集团掌握军政大权进而导致西魏、北周、隋三朝更迭的历史教训就在眼前。不削弱关陇集团影响,就无法加强中央集权,而关中地区是关陇集团的核心势力范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这样一来,迁都洛阳无疑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主意。而且,隋炀帝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说到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需要介绍一下相关背景了。众所周知,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产区,也是秦、汉、西魏、北周等原本的割据政权最终得以横扫六合的“根据地”。但是,隋朝统一天下后,由于政局稳定,生产逐步恢复、人口逐渐增长,特别是居住在长安的宗室、勋贵、官僚、奴仆的数量迅猛增长,直接导致关中地区的粮食产出已经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口了,每年都需要从山东地区调运大批粮食来满足需求。但是,当时的漕运系统还很不完善,调运粮食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洛阳位于中原地区,调运粮食的成本显然更低。于是,“就食”(通俗地说,就是到别的地方去蹭饭)就成为了隋炀帝迁都洛阳的绝佳理由。
△图22:其实,皇帝带着后宫、宗室、勋贵从长安跑到洛阳“蹭饭”是老传统了,从东汉开始就这么干
迁都洛阳之后,隋炀帝几乎每年都会出巡。其中,曾经三次乘坐龙船一路南下,巡幸江都(即今天的扬州)。隋炀帝为什么对江都如此情有独钟呢?
原来,当年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对原南陈政权所属地区的统治,隋文帝任命时任隋军主帅的杨广为扬州总管,统治整个江南地区。从590年到599年,杨广担任扬州总管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一方面,他推行怀柔政策、积极收拢民心,有效提升了江南地区对隋朝中央政府的认同感、向心力。另一方面,他结交江南士族、积极笼络人才,将江南地区打造成为自己未来夺嫡的“大本营”。曾经有人分析,杨广一旦夺嫡失败,就要割据江南,形成第二个“南北朝”。
因此,隋炀帝三次巡幸江都,并将江都抬高到几乎可以与和长安、洛阳相提并论的“陪都”地位,也有利用江南士族对抗关陇集团、山东士族的目的。
616年,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江都。此时的黄河流域,已经是义军遍地、烽烟四起了。617年,瓦岗军逼近洛阳,同年,李渊也攻入长安。心灰意冷的隋炀帝自知北还无望,索性决定留在江都,至少可以占据半壁江山。
△图23:隋炀帝在江都最后的日子,基本上只能靠酒色来麻醉自己了
但是,跟随隋炀帝巡幸江都的御林军——骁果军可不这么想,他们都是关中人,父母妻儿都在关中。自己已经在江都滞留三年,本来就非常思念家乡了,眼看隋炀帝放弃了北还的想法,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杳无音讯,于是,纷纷开始逃亡。出身关陇集团的元礼、裴虔通等人拥立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发动政变,将隋炀帝杀死,一代雄主就此客死异乡。
13
我们再来说说唐高宗的离婚。
众所周知,帝王的婚姻一般都是政治联姻,是皇室与勋贵、士族分享权力的象征。同样,帝王的离婚往往也是政治事件,常常引发政治风波。比如,英国都铎王朝的国王亨利八世在未获得教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与原配离婚,结果,被教皇宣布开除教籍。作为报复,亨利八世则宣布英国教区脱离罗马教廷,由此,拉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唐高宗的离婚也是如此,背后正是皇权与关陇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
△图24:英国都铎王朝国王亨利八世,一生有过六段婚姻,还因为一场离婚成为了“英国国教之父”
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唐太宗知道李治生性宽仁软弱,担心将来皇权旁落。于是,临终之前,拜托自己的妻兄、近臣长孙无忌全力辅佐李治。
长孙无忌是辅佐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首席功臣,又是支持李治获得太子之位的关键力量,因此,长期担任宰相(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制度比较复杂,今后我们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来谈一谈)。功劳盖世、位高权重,日子久了,难免就会变得有些跋扈、专权。因此,唐高宗渐渐对长孙无忌心生不满。而且,关陇集团掌握军政大权,进而导致西魏、北周、隋、唐朝代更迭的历史教训就在眼前,唐高宗也希望通过打压长孙无忌来削弱关陇集团的影响。
但是,当时的朝中重臣,要么是出身关陇集团的功臣元老,要么是出身山东士族的后起之秀,前者没有意愿对抗长孙无忌,后者没有实力对抗长孙无忌。
唐高宗的原配王皇后是名门之后,她的父亲出身太原王氏,是王思政(对,就是前面提到过的追随孝武帝西迁关中的那个王思政)的孙子,她的母亲出身河东柳氏(对,就是电视剧《风起洛阳》中宋轶她们家)。唐高宗原本想通过重用王皇后的舅舅柳奭来分割长孙无忌的权力,结果柳奭却成了长孙无忌的“小跟班”,让唐高宗大失所望。
△图25:《风起洛阳》中宋轶饰演的柳然,河东柳氏之女。BTW,宋轶确实很漂亮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家族世代经商、非常富裕。后来,凭借追随李渊起兵的功劳,被封为应国公,先后担任工部尚书、荆州都督。但是,他的出身属于寒门庶族,和太原王氏、河东柳氏这些山东士族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打个比方的话,武家是通过拆迁一夜暴富的“暴发户”,太原王氏、河东柳氏则是家族企业百年传承的“老贵族”,在东汉以来讲究出身、门第的六百年中,前者是不太被后者瞧得起的。于是,唐高宗计划通过“废王立武”的方式,达到打压长孙无忌、削弱关陇集团的目的。
对于唐高宗提出的“废王立武”,当时的朝中重臣大致分为三种立场。持反对立场的主要是长孙无忌等人,他们出身于关陇集团,是现有政治格局下的既得利益者。持支持立场的主要是许敬宗等人,他们出身江南士族,是现有政治格局下的官场失意者。持中立立场的主要是李勣等人,他们出身山东士族,不愿卷入皇权与关陇集团的激烈斗争当中,担心因为“站错队”成为斗争的牺牲品。
655年,“支持派”的李义府抢先动作,公开支持“废王立武”,许敬宗等人也紧随其后。而“反对派”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则激烈反对。就在双方斗争胶着、难解难分之时,“中立派”的李勣表态了。
说到李勣,大家可能不甚熟悉,但是,说到他的另一个名字徐茂公,喜欢《隋唐演义》的朋友肯定就耳熟能详了。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出身山东士族高平徐氏。在隋末乱世中,他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赐姓李,还被封为英国公,成为与卫国公李靖齐名的初唐名将。李靖去世后,李勣更是成为了军方无可争议的代表人物。因为茂公与懋功同音,因此,民间以讹传讹,把他叫成了徐茂公。
△图26:英国公李勣/徐茂公
李勣对唐高宗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李勣的这个表态,好比是在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天平一侧加了一枚重重的砝码,形势立即向着有利于唐高宗、武则天的方向倾斜。不久后,唐高宗颁布诏书,立武则天为后,并将“反对派”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659年,唐高宗、武则天又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反对派”贬出长安。长孙无忌自缢而死,褚遂良郁郁而终。由此,唐高宗沉重地打击了关陇集团,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西魏、北周、隋、唐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
14
我们最后说说武则天的任用酷吏、完善科举。
“请君入瓮”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说的就是武则天任用酷吏的故事。《大明宫词》《风起洛阳》等电视剧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其实,对武则天来说,任用酷吏和完善科举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即通过打压门阀士族、扶持寒门庶族,来巩固皇权统治、维护政治秩序。
前面说过,东汉以来的六百年是讲究出身、门第的六百年。确实,门阀士族就是形成于东汉、兴盛于魏晋的。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地方豪强,他“马上得天下”的班底也以南阳的地方豪强为主。此外,三国时期的袁绍家族、曹操家族、鲁肃家族、诸葛亮家族等其实也都是各地的地方豪强。
六百年来,这些地方豪强占据大量良田,掌握大量奴婢,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此外,乱世当中,他们建立高大坚固的坞堡,豢养数量庞大的私兵,成为各个政权都要拉拢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方豪强还依靠“经学传家”“察举孝廉”垄断了选官途径,形成了门阀士族这个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实力雄厚、享有特权的“怪胎”。
△图27:荆州博物馆馆藏的西晋青瓷坞堡,虽然是Q版的,但也能依稀感受到门阀士族的雄厚实力,毕竟,在农业文明时代,建造一座城堡的成本简直高得令人发指
△图28:之前介绍过的张壁古堡,有研究指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地方豪强张平所建造的众多坞堡之一。张壁古堡的一大特色是其地道体系,错综复杂、相互交错,值得一游
这样一来,社会各阶层之间丧失了流动的通道,门阀士族出身的人,即便平庸无能,也能够担任高级官员,而寒门庶族出身的人,即便再有才能,也只能出任低级官吏。这样的政治现实不仅容易导致官僚集团的堕落,引发寒门庶族的不满,还会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影响政治秩序。
无论是关陇集团,还是山东士族,抑或是江南士族,本质上都是门阀士族。对于皇权来说,都是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威胁。因此,虽然在某个阶段,皇权可以通过“拉一方,打一方”的方式“治标”。但是,长远来看,想要“治本”,还得“釜底抽薪”。
这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科举制。在此之前,无论是商周时期实行的世官制,还是两汉时期实行的察举制,抑或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说,都是由出身、门第决定一个人仕途的起点和上限。因此,自然也就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结果。科举制则不同,是由学识、才干决定一个人仕途的起点和上限。时间一长,人数更加庞大的寒门庶族就会逐渐将人数相对较少的门阀士族挤出高级官员队伍,门阀士族失去了政治地位,慢慢就会走向衰落。
正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从隋文帝、隋炀帝,到唐太宗、唐高宗,都坚持增加科举科目、提高录取人数。而武则天的贡献则是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考察各地贡士的学识。这样一来,中进士者就成为了“天子门生”,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自然会对皇帝更加忠诚。“武举”就是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军官,这对于打击关陇集团这个依靠军功世代相袭的军功贵族集团意义重大。
△图29:清代“殿试”场景,场地是紫禁城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规格可以说是极高了
再来说说任用酷吏,武则天并非不知道来俊臣、索元礼这些酷吏都是市井无赖出身,也并非不知道他们的惯用手段就是罗织罪名,但是她对这些出身底层的酷吏的告密、诬陷、刑讯、逼供行为依然全力支持。一方面,是要通过打击那些仍然忠于李唐王朝的宗室、勋贵,达到维护武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打击以高级官员为主体的门阀士族代表人物,消解长期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观念。
通过完善科举、任用酷吏,武则天时期,以关陇集团为代表的门阀士族受到沉重打击,而以科举官员为代表的寒门庶族走上历史舞台。
△图30:乾陵武则天无字碑,“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后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对此都有助推作用。直到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天街踏尽公卿骨”,门阀士族作为一个整体才宣告消亡。由此,东汉以来的贵族社会走向消亡,北宋以后的平民社会逐渐形成,中国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图31:“小人书”里的黄巢起义,“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贵族社会结束,平民社会到来
注1:题图及文中插图除图3、图4、图7、图8、图9、图10、图12由笔者制作外,其余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注2:请您帮忙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这对我非常重要,谢谢。
参考文献
[1] 薛海波.关陇集团形成原因的一点新认识——从宇文泰称霸关陇与武川镇豪帅之关系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19-124.
[2] 薛海波.北魏孝武帝与宇文泰称霸关陇探微[J].北方论丛.2013,(05):85-89.
[3] 李万生.说“关中本位政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9-32+159.
[4] 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72-79.
[5] 仇鹿鸣.陈寅恪“山东集团”辨析[J].史林.2004,(05):70-7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