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改革要保持历史耐心
“三农”发展是个慢变量,很多事情都急不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而应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应对风险挑战,不仅要稳住农业这一块,夯实农业基本盘;还要稳住农村这一头,处理好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守好“三农”基础。
中国的城镇化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对宅基地,重点要把握住“一个不能、三个严禁”:城里人到农村买宅基地的口子不能开,杜绝通过各种名义为退休回乡干部等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宅基地建房等违法行为;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和私人会所,严禁变相买卖宅基地和违规搞合作建房,严禁以撤并村庄、合村并居的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符合国情农情,兼顾了效率和公平,能够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方式,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从农村改革之初的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到1993年中央提出延长30年不变,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土地承包关系将保持稳定长达75年,既体现长久不变的政策要求,又在时间节点上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当前正在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总的要求是坚持延包原则,确保承包关系总体顺延,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继续保持稳定;同时,要妥善解决突出矛盾,允许农民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不能简单一延了之。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得简单下指标、定任务,确保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规模。
农业规模经营必须要适度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要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我国的耕地面积和农户数量决定了“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现实。如果土地过于集中,会引发农业资源占有不公和农户两极分化,可能导致大量劳动力没活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土地经营规模要做到“三个相适应”: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现在有的地方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或者借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名义违法违规流转土地。必须强调,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做到“三个不得”:不得违背农民的意愿,不得损害农民的利益,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
严禁以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政绩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严禁行政推动搞整村流转。此外,要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充分参与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就产业论产业,必须关注农民的就业生计,推动农民的现代化。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注重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但一些地方在乡村产业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越来越大、用工越来越少、农户参与程度越来越低。要鼓励各地依托乡村资源,纵向上拉长产业链,横向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基本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要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要形成企业和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企业干自己擅长的事,农户能干的尽量让农户干,真正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要在建立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上多下功夫,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乡村建设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切实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听取群众意见、照顾农民感受,防止“替农民做主,代农民决策”“政府干,村民看”等现象。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要做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能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要保护乡村建筑特色风貌,不要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来 源:秘书工作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