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上《西方经济学》课,学到过通货紧缩这个概念,只是多年来对通货膨胀感触比较深,以为通货紧缩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物,不会在我国发生,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亲眼见到书里描绘的景象。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喜欢问一些人今年的生意怎么样?给我的感觉,无论是大企业家,还是小老板,甚至是外卖小哥一类的打工仔,都说今年的生意不好。去年就已经很不好了,今年还不如去年,他们预测明年更不如今年,什么时候能好转,谁都不知道。我去电影院看电影,常常发现一场就几个人。以前经营不错的饭店,现在也冷冷清清。许多商家都在拍视频,上网宣传自己,看得出来,他们都在寻求改变,努力自救。
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说法,通货紧缩就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都不敢花钱了,造成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物价走低。消费开始降级了,能不买就不买,能少买就少买,能买便宜的就不买贵的。失业率开始上升,各单位实施减人增效,降薪增效,找不到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经济学家给通货紧缩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大财政开支的力度。因为经济形势不好,企业和个人投资意愿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已经不明显,利率再低人们也不想贷款了。这个时候只能靠财政政策了,通过政府花钱,来拉动社会的需求。问题是,现在该建的项目建的都差不多了,政府还往哪投资呢?况且各级地方政府也没钱,居高不下的地方债已经掏空地方政府的潜力。中央也不能无限制的举债给地方花,而且再多的财政项目,也只能是少部分人受益,大多数人还是挣不到钱。给老百姓发钱消费也不是办法,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发到手的钱就舍不得花,大抵会存进银行。
面对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关键一点还是要充满信心,不能在抱怨的心态下生活。苦是苦了点,但相比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还是强了很多。“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老电影里的一句话,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在经济下行的周期里,谁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办法,只能慢慢熬,慢慢养。政府也要多出台鼓励政策,少出台限制政策,好政策多了就会给老百姓信心。还要鼓励老百姓多尝试,穷则思变,在困难的情况下,会逼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点子。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的困难局面也不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