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才能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工作效能,更好为人民服务。
厘清权责链条。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既要汲取养分,也需输送力量。基层治理若不理顺权责,犹如“小马拉重车”,虽竭尽全力,仍步履维艰。破解此困局,应以制度为锚,厘清权责边界,让基层治理从负重前行转向轻装上阵。要建立健全责任清单,科学规范“属地管理”,让基层干部心中有数、手中有法、肩上有责。明确基层“挑哪副担、干哪些活、扛什么责”,方能避免权责失衡、责能错位的“剪不断、理还乱”,真正实现责权对等、运转顺畅。
精简流程机制。基层干部应是服务群众的“行者”、落实政策的实干者。精简流程、规范机制,既是为基层减负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必然路径。清理“文山会海”,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开会要少而短,务求实效,避免低效空耗。避免形式主义,重在抓实效,纠正“跟风值班”“攀比加班”等形式主义倾向,让基层干部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真抓实干中。
推动数智减负。当前,信息化手段正逐渐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杠杆,但在推进过程中,各类繁杂重复的台账报表依旧如高山一般,压得一些基层干部喘不过气来,繁杂的报表和材料使他们疲于应付,无法腾出精力专注干事创业。要破解这一困局,须精准发力,推动数智减负,优化数字化治理。数智减负的关键不仅在于精简材料报表,更要构建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共建共享为核心的智慧治理平台,让数据成为“流动的水”,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汇聚成“助力的泉”。同时,以“减”“简”为目标,精简冗余环节、简化烦琐流程,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工作机制。
优化考核体系。从根本上优化考核体系,摒弃“烦琐哲学”,让考核真正为提升工作质量服务。精简考核事项需要“挤水分”。有效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减少重复检查,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去掉多余的部分,只留下最重要、最有效的内容。考核方式也可更加科学灵活,坚持实事求是,避免“一刀切”。同时,可以尝试优化分类考核,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指标,使考核既精准又务实,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基层治理发挥更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