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当跆拳道教练的时候,每次有新学员加入都得教一遍怎么系腰带,问题在于如何让新学员快速地学会腰带的正确系法?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先一步一步示范一遍,同时学员一步一步跟着学一遍,示范的同时讲清楚系的规则,完了之后再让学员自己重新系一遍,如果系对了,就说明学员会系了。
然而问题在于,有些学员即使第一次系对了,后面还是会出现很多系错的情况,这就说明学员并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系法,同时也说明我的这种教法还是不完善的。
实际上,根据我的指路理论,这种教法还只停留在只定义了正确的系法是什么,而没有定义正确的系法不是什么。
注意,我说的是“正确的系法不是什么”,而不是“错误的系法是什么”。因为“错误的系法是什么”并没有跳出“××是什么”的框框,你的教学方法也就跳不出“教练示范”与“学员模仿”的怪圈!
不管是正确的示范还是错误的示范,模仿正确的还是模仿错误的,对于学员来说,这都是属于“主动接收”的进程,进而也就不会引出“被动输出”的理念了!
而“××不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呢?因为要想定义“××不是什么”,学员是定义不清楚的,只能由教练来定义。也就是说,只能是学员来实践,然后教练在一边看着,然后不断发出指令说,“不是,不是”,最终指导学员达到“是”的目标。
在整个过程中,“××不是什么”自然也就在学员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内化了!
俗话说得好,“教是最好的学”,“教”就是一个“被动输出”的过程,如果在你示范完了之后学员声称“会了”,不妨加一句,“是吗,来,帮教练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