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对谈比上一场与罗振宇的对谈要“难听”的多。过程中反反复复拖拽,始终在“哇 好有道理”和“哎?在说什么”之间横跳。梁宁老师有极强的抽象能力,有自己强势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她对自己的评价是 时代的大判断上敏感度高准确度高,但小事上常常“不靠谱”,对细节管理和带团队不擅长,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处理员工关系等具体的人和事上,不能共情,所以不再创业。嗯,总之是一个有一定思想性,非常张扬的人。
互联网成为旧世界,AI还有多久能够成为人类的基础设施?
工业时代世界最大的变化是效率,互联网时代世界最大的变化是信息。AI成为人类基础设施可能还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从《真需求》一书中提出的价值、共识和模式来分析。AI有价值,已被验证。但社会共识方面暂时不能达成共识。
AI给世界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决策”,是人类要让渡出多少决策力的问题。决策力的让渡需要容错率。一旦犯错,AI怎么担责?小到自动驾驶,AI能负人命的责任吗?大到核按钮的启动,AI能负历史的责任吗?人对决策力让渡的过程,是部分能力就会退化的过程。人类是否做好了全人类再也没有驾驶技能娴熟的司机的思想准备?人类至此,是进化还是退化?智能的核心就是更多的决策由它来做,人类会退化,这种社会共识如何达成?何时能达成?我们的孩子再也不需要学习,每个孩子插一个脑机接口就完成了学习,这是一个决策,也意味着人类主动学习的能力的集体退化,那么选择让人类主动学习能力集体退化的共识如何达成?让AI如辅助人类的进化还是让人类集体退化,这个共识需要达成。
工业社会的模式是单价*销售量,互联网的模式是用户*up值,企业核心诉求从制造标品到有更多用户,和用户之间有更多链接。什么是AI的原生模式?AI不应是以人为中心的,(梁宁老师认为目前的AI产品都仅仅是互联网公司的AI产品而已,不是真正的AI应该有的原生模式。)AI应是以token为中心的。我们今天在后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前AI时代在社会的局部使用AI的能力,但距离我们人类进入AI世界,让AI成为基础设施还有很长的距离。这中间隔着我们的共识是什么,我们选择进化还是退化。以及AI的模式,一旦它自己的模式跑通,它会被自己驱动。
我们如何度过这十年?
如果说之前是风口的时代,当下这十年应该是扎根的时代。风口时代,风重要,自己不那么重要,风能够把我吹到的高度和看到的视野才是重要的。现在是80分以上专业度利好的时代(相对于大部分人能能95分,少数人付出极大努力才能考到99分的时代来说,或者说凭55分的实力可以撞大运或者凭借胆子大就能考到95分的时代,现在是可以轻易拉开60分、80分、90分差距的时代),到了以专业为荣,不专业为耻的时代。今天建立起的国家级的社会级的常识是专业度有价值、信誉度有价值、和用户长期的链接有价值。
过去二三十年是新世界的新手村红利,买东西的人不懂,卖东西的人也不懂,制定规则的人也不那么懂,所有人对商业化社会的认知在集体提升。到今天,新手村红利消失,变成熟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