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以大数据和AI(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以灵动的古韵舞蹈和悠扬的丝竹之音滋润学生心田……
近日,2025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季启动仪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高校代表通过交流发言和微课展示等方式,展现了学校深化“五育”融合、探索新质生产力、共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动实践。
今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季以“美润心田,AI育未来”为主题,既是对教育培育拥有良好精神风貌与前沿科技素养时代新人的积极应答,也有力彰显了北京在构建新时代“五育”工作格局以及推动“五育”融合育人育心方面的创新举措。
舞动《奔腾》显豪迈
点亮学生“心”舞台
启动仪式当天,一支蒙古风的乐曲奏响,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带领学生舞动《奔腾》,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充满力量的舞姿仿佛再现了草原上骏马奔腾的壮观之景,借助辽阔草原蓬勃豪迈的生命之力,激发学生心理韧性。现场学生表示:“强烈的节奏与舞者的活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心理动能,让观者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坚韧。”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带领学生舞动《奔腾》。
此外,北京舞蹈学院带来舞蹈《踏歌》,以灵动舞姿展现出千年文化的韵律,传递和谐心法;中国音乐学院奏响《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以丝竹管弦之声使整个会场意境悠扬,营造出充满疗愈力量的音乐氛围;首都体育学院带领台下观众进行太极拉伸,一招一式中融合着阴阳哲思,让体验者感受身体在拉伸中的放松与舒展……各高校立足特色优势,创新艺术载体,深化心理育人实践,充分激发了美育对学生心灵的润泽与滋养功能。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高教学会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协办。
“五育”融合提素养
打造育人“心”实践
在深化“五育”融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北京高校积极探索,分享经验做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五育’润心,关爱赋能”构建积极心理育人大格局,明确拓展积极线、筑牢危机线“两条主线”。通过“五育”并举,学校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阳光体育、劳动嘉年华等资源打造实践育人“同心圆”,开设“知心讲堂”博雅课、“艺航相约”等特色活动。同时,构建了知识与体验结合的课程模式、心理与艺术结合的活动模式等七个结合模式,凝聚“三全育人”向心力。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奏响《彩云追月》《花好月圆》。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承办 心理漫画大赛 ,吸引北京68所高校657名学生参与,创作出众多立意深刻的漫画作品并汇编成集,实现美育与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北京体育大学以啦啦操、霹雳舞为基础,融入武术、花式篮球等元素,持续探索 “以体强心” 特色心理育人模式;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组织开展 校园心理情景剧比赛 ,寓教于剧,通过学生参与编排和表演,使学生获得成长。
今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开展 “身心趣味运动会” 等活动继续深化以体强心,增设 “公园主题系列活动” 突出以美润心,鼓励探索开展 “劳动体验打卡” 推动以劳健心。同时,活动围绕学生自我觉知、自我赋能与成长提升,策划设计 “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成长演讲比赛”“心理漫画征集” 等多种参与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分享的广阔平台。
人工智能育未来
助力健康“心”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开辟出科技赋能心理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实现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的深度转型。
北京大学以“三维一体”大数据系统赋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大数据共享、大数据辅助和大数据预警机制,学校实现心理建档全覆盖,全面收集教育教学活动反馈信息,构建了学生成长伴随线、科研成果支持线、家校协同守护线。同时,学校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关注学生心理台账,严密筑牢各类心理危机防线。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丰怡介绍,学校“AI+心理测评”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新模式,通过数字化测评、AI访谈和AI评估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学生心理状态分级分类管理。她指出:“与传统问卷相比,AI评估在与专家评估的一致性、准确性、可信度方面优势更显著,学生掩饰性更低。特别是在四级预警机制中展现出更优的风险识别灵敏度与安全阈值设定,切实提升了心理危机预警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人工智能元素的融入也是今年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季活动的一大亮点。活动创新推出“我与AI共读一本‘心’书”“AI心鸣音乐会”等,在积极探索“传统育人载体+人工智能辅助”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础上,更强调科学运用AI技术赋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
图片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言航语”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梁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