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赖立里
本期推介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恐怖分子在逃窜过程中,意外感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细菌。一名歹徒很快身亡,另一名逃上了一列由瑞士日内瓦开往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列车,肺鼠疫在列车上迅速传播。为了控制细菌传染,军方协调各国政府对火车进行控制,不允许火车在任何车站停留并将其改道至波兰,试图将其引至一座废弃的、年久失修的铁路桥——卡桑德拉大桥。随着火车接近桥梁,乘客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正被送向“死亡之地”,纷纷自救。最终,大部分乘客得以幸免。
《卡桑德拉大桥》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我国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配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引进的西方商业大片之一。片中呈现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对方式,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给人群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对社会系统和行为准则架构也带来严重威胁,要求人们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及时作出关键决策,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和潜在伤害。其中包含信息收集与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策略等多个过程。
《卡桑德拉大桥》全片主要由两大场景构成,一边是军方上校在日内瓦的指挥室,另一边是无法停下只能驶向未卜命运的列车。车上的女作家最先发现列车发生了异常状况;此时的指挥室内,上校在和传染病专家正在紧急收集与分析信息并制定策略。随后,军方及政府只对外声称该列车有恐怖袭击的威胁,不允许乘客擅自离开。当列车暂时停靠时,无数身着白色防护服的持枪士兵将列车围住,并将车窗、车门全部焊死。
危急情况下,保障谁的安全?是否可以牺牲一车人以防止瘟疫在更大范围扩散?这似乎是经典的伦理问题。但这个假设忽视了一个前提:被感染的乘客真的无法治愈且无法保证下车后的有效隔离吗?电影向我们提出的是面对公共卫生危机,如何动态调整策略、灵活采取措施的应急问题。电影中,政府为了控制细菌传播,决定将整列火车隔离,并将其引向危险的、被遗弃的桥梁,尽管他们知道此举可能将车上1000多人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这一决策反映出政府对基础设施的忽视和缺乏应急预案的事实。有效的应急预案是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包括隔离措施、医疗资源调配和公众信息发布等。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如医疗设施、交通系统和通信网络等的建设和维护,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应急措施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影片中,在政府作出将列车引向大桥这个决策的同时,列车上的医生和指挥室的科学家一直在积极应对传染病的传播,并试图寻找治疗方法。科学家及时发现,氧气会加速尚未进入血液的细菌繁殖从而自我消耗,而列车上被感染的乘客们也因为吸入大量中途搬运上车的纯氧而纷纷自愈。于是,医生坚定地提出,实施极端措施已无必要。
专业人士的不懈努力代表了科学和医疗界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时的重要作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建议应作为实施公共卫生政策坚实基石。而列车上不同年龄、性别、阶层及国籍、文化背景的乘客在危机中的表现体现出人类在面临共同威胁时的各种反应。生死系于一线时,人们表现出的绝望和恐慌反映了危机对心理的巨大冲击。在这趟列车上,人性的闪光点和劣根性都在危难之时显露出来,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也得以彰显。尽管乘客们在危机中有合作也有冲突,但大多数展现了互助和团结精神,而这也是最终大部分乘客得以幸免于难的决定性力量。
影片中,得知真相的女作家和她的医生前夫号召乘客们发起自救,最终将大部分列车车厢与车头脱钩,逃出生天。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公共危机中社会支持系统和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建立和强化社区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危机。
《卡桑德拉大桥》通过紧张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在公共卫生危机中人们可能面临的多重挑战和问题。电影引发的反思包括决策的伦理考量、信息的高效传播、科学和医疗的关键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以及应急预案和基础设施的必要性,这些对于我们在今天理解和改进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文: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赖立里
编辑:魏婉笛 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王乐民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6BFP94I】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