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参加一个公众性的活动,比如需要视频转播的会议,或者拍照留影的活动,我都会收获一波关心:
“我前段时间才见过你,你又胖了吗?”男士这样问。
“你最近睡得不好么?脸好像肿得厉害?”女士们这样问。
不知怎么一一解释,我只能说是的,谢谢亲关心我。
被人惦记,真是种幸福。
每次被镜头如此惦记,也是件让我哭笑不得的事。
最早发现自己不上镜,是二三十岁的时候,明明镜子里看起来还可以,到了镜头面前便又肿又丑,所有优点被隐形,所有缺点被放大。拍出的照片不能说不像,因为那出自于我本人,每一个特点都是我独有的,但组合在一起,竟让人感觉那个镜头有莫名的恶意。
那就百里挑一吧,一百张照片里可以挑出一张不错的,也是收获。
后来,不同的镜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者,我发现,没有意外,没有侥幸,镜头面前我就是那个,不好看的人。
有三次事件,也证实了我的判断并非子虚乌有。
一次是参加一个上课比赛,拍一节课的录像,最后要拍一张封面照。摄像师告诉我自然一点拍就好了,我面对镜头不动,就听他在镜头后面咦了好半天,拍了几张,摇摇头再拍,抬起头来说老师我们换个背景换个角度拍,换了几个,再次重复一番。
我都被他的认真和执着感动了,我说,师傅我不上像,不太难看就可以了不怪你。师傅点点头,最后封面应该是选了效果最不那么差的一张。但我很感激,毕竟人家付出了那么多的善意,我们本就是陌路,他为了呈现我好看一点的样貌,也是尽力了。
第二次,是参加一个朗诵活动,穿了旗袍化了盛妆,朋友给我拍张照片留恋。用她的苹果手机拍来拍去,拍来拍去,搞了半天,嘟哝说你咋搞的,拍个照那么难拍。
嗨呀,都叫你不要拍了你偏拍。拿给我看,最终选了一张效果还可以的,朋友说,那这个照片的样子也不及你本人的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
朋友可能在安慰我,我知道。
第三次,在一个聚会中,两个朋友,一个新认识的一个相识多年的。拍了一张合照,老朋友说你怎么咋拍都很奇怪的?新朋友说,没有啊她不就是这样嘛?另一个朋友说,胡说,她哪是这个样子这么难看。
她们争了几嘴,我解释我不上相,她们噢了一声不在争执。我挺愧疚,因为我拍照这个事起了这个嘴仗,又觉得开心,有人为我的样子操心。就像做眉头那个痣的切除手术时,大夫们为是否保留我的眉头,到底保留多少操心一样。
所以,之后我能不拍照就不拍照,能不录像就不录像,在这样影像传媒时代,我坚决做一个不留影的人,并捍卫自己不拍照不录像的权利。
眉头的痣切除的那个月,我姨姐,很注重形象的一个大姐,非要两三天就打电话来看我一次,还得开视频看,看了伤口看其他。
你咋胖成这个样子的?你吃什么了?
言外之意是,你怎么能如此放纵对自己的形象管理?
我妈在旁边补刀,她也老啦,快五十了。
被她嫌弃了一个多月,回到家乡,她赶来看我,一下子放心了,还正常嘛!你怎么在手机里看起来那个样子?
我知道她说的那个样子,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它经常困扰我,让我不得不向关心我的人解释。
到底哪个我是真实的我?是我和我的朋友们眼中看到的那个我,还是镜头面前那个又肿又丑的我?
镜头应是像阳光雨露一样不带感情不带偏见看待每一个人的,它是个物件,它所见应该是客观的。那么,从客观角度看我就是不美的甚至丑的那一个。但是,从自己的角度,从朋友们的角度,可能是带了主观色彩来看,我又成了还勉强可以算不难看的人,这是感性角度。
或者从物质性的面貌与身体看,我算不上好看;但加上了我的言语动作,加上我的行止坐卧,加上我的嬉笑怒骂,可能动态的我,是个不算难看,或者可以用看得还算舒服来形容?
那么,我的外形样貌是丑的,我的风采仪态是不算丑的,两者相加,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我想应该是这样,世界是公平的,物质化的自己才是本原的自己,抛去世俗眼光来看待自己,才是我要时时回归的角度。回归到这个角度,时时告诉自己,要去完善修偏,要用善良用智慧来弥补自己的胖与丑,让自己显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同时,也告诫自己不要在意外貌,真实的你自己都那么丑了,为什么要去掩饰,要去想方设法加上重重滤镜呢?
客观和现实主义是我们应对生活该有的角度,和态度。
这样想,也就平和了很多,生活中,真实是什么,哪些又是我们强行叠加上去的?及时把叠加的东西祛魅,去除,生活也许会变得更简单而明朗吧。
只是,有时还会陷入某种自我怀疑和委屈,难道我家里、外面的镜子都是骗我的么?或是我自己的眼睛是加了滤镜的吧?
唉,女人呐,致死都很难走出对美的偏执与迷思。不过,说句实在话,因为这个困扰我数年的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倒是变得低调了,变得能够经常性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了。
你本丑胖,时时向美,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