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异地执法、违法“查扣冻”企业财产……这些趋利性执法司法与公正司法背道而驰,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社会各界深恶痛绝。
2月18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在服务大局中贡献检察力量”为主题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葛晓燕,检察委员会委员、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控告申诉检察厅厅长那艳芳,就检察机关着力监督纠正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最高检交办31件重点案件
“最高检始终将监督纠正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重中之重,指导各省级检察院加强统筹协调,切实抓紧抓实。”葛晓燕在发布会上透露,2024年,最高检赴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走访调研,就整治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重点问题座谈交流、凝聚共识。
据介绍,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加强管辖监督,对涉企案件,坚持以地域管辖为原则、指定管辖为例外。加强定性把关,办理跨省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时,由办案检察机关提出审查意见,层报至省级检察院审批决定。
2024年,最高检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对收集到的1500余条趋利性执法司法线索逐条分析研判,将核查筛选出的31件重点案件,分四批交相关地方办理。这些案件既包括防止国有资产损失,也包括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体现对各类经营主体的依法平等保护。
据了解,针对案件督办中发现的跨区域抓捕,违规适用强制措施,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严重损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行为,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作用,不仅对个案问题及时纠错,更主动从个案办理中发现相关类案问题。对跟踪审查中发现存在问题的交办案件,最高检派出工作组分赴江西、云南、甘肃、内蒙古、湖北、湖南等地现场阅卷、督导。
线索筛查和双向评估机制助力案件办理
据那艳芳介绍,在开展整治趋利性执法司法工作中,最高检充分发挥12309检察服务中心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直接反映人民群众问题的优势,在线索摸排、案件交办、跟踪督办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方面是建立线索筛查机制。最高检采用“多渠道关键词筛选——基本案情审查——详细案情核实”三步筛选法,对通过12309等渠道收集的反映司法机关违法“查扣冻”、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适用羁押性强制措施不当等趋利性执法司法的有价值线索,逐条梳理、会商研判,筛选出可能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线索,将案件线索分批次交办,并对其中的重点案件选派业务骨干实地督办。
另一方面是建立双向评估机制。对于涉及企业且反映趋利性执法司法问题的案件线索,先由最高检主动进行集中评估,及时关注发现重大案件线索,对经评估属于涉企重点案件的,直接交办相应省级检察院;再由接受案件线索的检察机关对接受的案件线索进行评估,认为可能涉及趋利性执法司法的,将案件线索及评估结果层报省级检察院审查。省级检察院经审查认为属于应当重点关注的案件,及时向最高检报告,同时也自行筛选一批本地涉企重点案件向下交办。
据悉,最高检交地方检察院办理的31件趋利性执法司法重点案件,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办结21件,另有2件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财产5.7亿余元。
抓典型坚决纠正
“最高检始终高度重视趋利性执法司法等涉企突出问题的监督治理。”杜学毅在谈及下一步工作时表示,2025年,全国检察机关将积极参与党中央部署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尽职尽责,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
杜学毅介绍,在专项行动中,检察机关将聚焦违法立案、插手经济纠纷、跨区域抓捕、违法“查扣冻”等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动真碰硬,坚决依法纠正。研究制定规范办理跨区域涉企刑事案件的工作意见,进一步规范管辖权、“查扣冻”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推动解决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等问题。
据介绍,检察机关将突出涉企重点问题监督。深化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加强对涉企案件的立案监督。推动发挥各地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工作室的职能作用,深入推广运用大数据科技创新成果与涉企刑事“挂案”清理工作的深度融合,破解检察监督线索少、调查核实难、监督反馈空心化等传统监督难题。
“检察机关将积极依靠党委领导、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同其他政法机关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各级发改委、工商联等部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在坚持正面引领的基础上,还要敢于动真碰硬,对于违法立案、插手经济纠纷、跨区域抓人、违法查封扣押冻结等趋利性执法行为,将抓住典型、坚决纠正。”杜学毅表示。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记者:戴佳 谷芳卿)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