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中国残联主办、北京市残联承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科技助残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发布了15个2025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科技助残创新案例
0 1
清华大学李路明团队
技术名称:人工脊髓
技术内容:自主研发32通道植入式“人工脊髓”,完成四例临床试验,可帮助截瘫患者完全依靠自身力量站立和行走。
0 2
科大讯飞
技术名称:智能语音交互技术
技术内容:基于全自研国产语音大模型,集成语音转写、合成等关键技术,可广泛用于听障群体的无障碍沟通与交流。
0 3
昌平实验室刘河生团队
技术名称:个体脑功能剖分技术(pBFS)
技术内容:该技术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精细剖分个体大脑功能分区,精准解析脑环路,为脑功能疾病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支持。
0 4
强脑科技
技术名称:智能仿生手
技术内容: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全球首款量产单指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残疾人直接穿戴使用,无需开颅,可控制每根手指的精细运动。
0 5
北京大学王启宁团队
技术名称:折纸软体动力膝关节假肢
技术内容:国际首个软体膝关节假肢,采用仿马尾草抗弯折机制的折纸结构设计,体积重量小,缓冲性强、仿生性强,让残疾人行走更舒适省力。
0 6
浙江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李涛团队
技术名称:精神分裂症多模态智能诊断模型
技术内容:该技术将多模态人工智能用于精神分裂症诊断,具有高准确性和强普适性,为精神障碍者早发现、早干预提供支持。
0 7
天津大学明东团队
技术名称:脑机接口编解码专用芯片“脑语者”
技术内容:能识别头皮脑电中极微弱的神经信息,高效解码用户操作指令,极大提升大脑与机器间的通讯效率,在肢体残疾、听力言语残疾和孤独症康复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0 8
上海交通大学高峰团队
技术名称:导盲六足机器人
技术内容:结合多传感器融合、自主导航和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具备复杂地形适应、环境感知和动态避障能力,为视力残疾人安全出行提供精准辅助。
0 9
清华大学洪波团队
技术名称: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
技术内容:该技术是一项无线且侵入性最小的脑机接口技术,完成三例长期植入临床试验,可帮助高位截瘫患者恢复手部运动。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李晓光团队
技术名称:“大脑胶水”治疗脑卒中
技术内容:该技术运用自研生物活性材料“大脑胶水”,在动物实验中成功实现卒中腔内产生新生神经元及神经网络重建和血管再生,可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
11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和
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名称: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盲的基因治疗技术
技术内容: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携带编码新型光敏蛋白基因的腺相关病毒,在视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光敏蛋白,可帮助盲人提高感光能力并恢复部分视觉功能。
12
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
技术名称:微创脑脊接口技术
技术内容:在大脑和脊髓间搭建一条“神经桥”,采集、解码脑电信号,给特定神经根进行时空电刺激,完成4例临床概念验证手术,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13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团队
技术名称:多模态视觉重建技术
技术内容:融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与大语言模型,实现基于脑信号精准重建视觉内容并进行多模态交互,显著提升了通过大脑信号重建视觉刺激的能力。
14
琶洲实验室李远清团队
技术名称:非侵入式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
技术内容:通过智能头环采集并解码脑电、眼电及头动等多模态信号,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可帮助肢体残疾人实现复杂环境控制。
15
华为
技术名称:小艺声音修复
技术内容:依托语音识别大模型和语音合成大模型,搭建端到端的声音修复系统。实现修复前语音输入、修复后语音输出,帮助言语障碍者无障碍沟通。
编辑:宣佳
审核:张雪飞、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