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早勤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外展会 » 正文

    去年R&D经费突破3万亿!12省份超千亿,这些地方增长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2 21:32:12   浏览次数:489  发布人:0af6****  IP:223.213.82.***  评论:0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科技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过去一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情况如何?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下称“公报”),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突破3万亿,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R&D经费投入强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科技研发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过去一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情况如何?

    9月18日,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下称“公报”),202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突破3万亿,达到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解读公报时称,我国R&D经费从1万亿提高到2万亿元用时8年,从2万亿提高到3万亿元仅用时4年,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

    从投入强度看,张启龙介绍,0.11个百分点这一提升幅度为近10年来第二高。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上位列第13位,介于欧盟(2.2%)和OECD国家(2.7%)平均水平之间,与OECD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企业主体地位巩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也对企业参与科技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

    公报数据显示,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重点领域投入持续扩大。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是我国R&D活动的三大执行主体。2022年,三大主体R&D经费分别为23878.6亿元、3814.4亿元和241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0%、2.6%和10.6%。其中,企业对R&D经费增长的贡献达到84.0%,比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是拉动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占全国R&D经费的比重为77.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

    企业投入经费持续增长的同时,投入结构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有待加强。

    张启龙解读公报时表示,分R&D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增速比R&D经费快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位;占R&D经费比重达到6.57%,延续上升势头。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44.8%和38.3%,是我国开展基础研究活动的主力军。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也认为,在基础研究方面,企业执行基础研究经费不足是中国基础研究面临的突出问题。2020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中企业执行占比仅为6.52%,同期美国基础研究企业执行比例达32.14%,日本这一数据是47.0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薛姝、张明喜也在《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从支出结构看,企业内部基础研究支出很少,大型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比例相对更少。目前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投在了试验发展环节,其次是应用研究,只有极少量投入到了基础研究。该文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包括企业主观原因,不愿意承担基础研究的高风险,创新生态方面创新主体分工与协作机制仍不完善等。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孙玉涛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企业的基础研究占比较低,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经的发展过程,“企业在还未到领先水平的时候,他们可以去学已有的领先技术,但是一旦进入了‘无人区’,就必去自己去做一些前沿的东西,因为没有前人可以学习,比如华为。”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6507.7亿元,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91%,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比上年增加2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比重为63.2%。这7个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省份近十年研发投入增幅超300%

    区域创新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破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去年,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份有12个,分别为广东(4411.9亿元)、江苏(3835.4亿元)、北京(2843.3亿元)、浙江(2416.8亿元)、山东(2180.4亿元)、上海(1981.6亿元)、湖北(1254.7亿元)、四川(1215亿元)、湖南(1175.3亿元)、安徽(1152.5亿元)、河南(1143.3亿元)和福建(1082.1亿元)。

    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4411.9亿元。自2016年R&D经费总量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后,广东已经连续7年研发经费投入位居全国第一。

    数据显示,至202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6.9万家,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当前广东省研发人员达到130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此外,广东坐拥广州和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中心城市功能更加突出,具有较强的聚集高端元素和引领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其现代服务业发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广东的转型升级成效不断显现,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研发投入。同时,包括华为、大疆等一大批企业非常重视研发投入,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广东在产学研和金融的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本身产业链、供应链齐全,研发的力量介入比较深,结合比较紧密,转化能力也比较强。

    广东之后,第二经济大省江苏去年R&D经费投入达到3835.4亿元。江苏的创新空间广阔,目前有国家高新区18家、国家创新型城市1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率先实现了设区市全覆盖。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去年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7个,比上一年增加1个,依次是北京(6.83%)、上海(4.44%)、天津(3.49%)、广东(3.42%)、江苏(3.12%)、浙江(3.11%)和安徽(2.56%)。这些省份主要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只有安徽来自中西部。

    近年来,在坐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名校的基础上,合肥乃至安徽的科创资源得以不断发挥。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林斐对第一财经分析,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产业向高端化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安徽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成效和投资回报不断显现,这也进一步促使安徽朝科技引领和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江浙沪的创新速度很快,在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安徽的科创水平也不断提升。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为75.42分,比2012年提高了15.14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引领地位进一步强化。该报告显示,长三角在上海的引领下已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区域共同体。江苏和浙江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5位和第6位,安徽上升至全国第10位。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效能快速显现。

    林斐说,从全省来看,合肥的产业转型升级处于领先地位,起到了示范和带动效应。这些年合肥的整体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准确把握了产业发展规律,一方面做好原有产业的集聚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等新兴产业。

    从近年来的变化来看,2022年R&D经费比2012年(10298.4亿元)增长了199%。从各省份来看,有8个省份近十年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超过了300%,分别是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宁夏、重庆、安徽和湖南,其中只有海南来自东部,其余省份均来自中西部。一方面,近年来中西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高新产业、转型升级也不断加快。另一方面,一些西部省份以及东部的海南原有的研发经费投入基数较低,因此增速也会比较快。

    从研发经费投入超千亿省份近十年的增幅来看,安徽和湖南增速都超过了300%,安徽达到309%,在目前12个研发经费超千亿的省份中位居第一;湖南这一增速达到308.5%。此外,河南和湖北这一增速也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大的区域来看,2022年,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R&D经费分别为20237.5亿元、5557.6亿元、3961.8亿元和1026.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11.9%、7.6%和4.8%,东部和中部地区增速明显领先,中部地区增速实现领跑。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中部地区的制造业基础比较好,有不少大型制造企业,这几年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研发投入比较也比较多,合肥、武汉等中心城市的新兴产业发展也比较好。

    以武汉为例,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坐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在校研究生数量仅次于京沪,位居全国第三,近年来武汉东湖高新区快速发展,并集聚了几十家上市公司。去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321.9亿元,占GDP比重28.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af6****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zaoq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