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切换]
  • 二维码
    早勤网

    手机WAP版

    手机也能找商机,信息同步6大终端平台!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外展会 » 正文

    虱子、蚊子、萤火虫:用微观生活史重建有根的文化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26 14:17:16   浏览次数:485  发布人:03a0****  IP:120.244.82.***  评论:0
    导读

    王宏超家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个角落。7年前的一个夏夜,他发现那里有些许星星点点,走近一看,几只萤火虫在上下飞舞。他从初中就离家住校,后来远赴上海求学、工作、成家,没想到再次见到儿时乡间田野里随处都是的“玩伴”,倏忽已近三十年。萤火虫继续扑闪着黄绿色微光,王宏超的乡愁却被点燃。此后,一看到与萤火虫相关的诗歌、小说、历史记载等,他都记录下来,然后写成一篇文章,谈古人生活世界中的萤火

    王宏超家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个角落。7年前的一个夏夜,他发现那里有些许星星点点,走近一看,几只萤火虫在上下飞舞。他从初中就离家住校,后来远赴上海求学、工作、成家,没想到再次见到儿时乡间田野里随处都是的“玩伴”,倏忽已近三十年。

    萤火虫继续扑闪着黄绿色微光,王宏超的乡愁却被点燃。此后,一看到与萤火虫相关的诗歌、小说、历史记载等,他都记录下来,然后写成一篇文章,谈古人生活世界中的萤火虫。

    沿着萤火虫,王宏超又写了夏季令人厌恶的蚊子。再加上之前写过虱蚤与搔痒的文章,他发现这几种“微虫”在古代记载中最为常见,背后关联的文化、思想、观念也极其丰富,于是将几篇文章汇集成新书《人间小虫》。

    这也是继《古人的生活世界》之后,王宏超对古代生活史的继续探索。如今已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的王宏超,主要研究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美术史,这几年他转变研究重心和思路,从微观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当我们的目光投射到一个细微的人、事、物之上时,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古人的生活世界》呈现了古代生活的多重维度,涉及时间、空间、衣食住行、情感、娱乐等。到了《人间小虫》,王宏超关注的点更小更具体,只写了虱子、跳蚤、蚊子、萤火虫四种小昆虫,但进一步走向历史的深处,围绕它们挖掘出古人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理解,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历史细节。

    比如电视剧《甄嬛传》中失宠的芳贵人吃虱子的情节并非虚构,最早在曹植的《贪恶鸟论》中就有“得蚤者莫不靡之齿牙”的说法。当然,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吃虱子场景是《阿Q正传》中,阿Q和王胡大模大样地比赛捉虱子、吃虱子。

    不过,与中国人认为啮虱是下等鄙俗之人才有的行为不同,中世纪英国人认为虱子有药用价值,是治黄疸病的特效药。澳大利亚土著在招待朋友时,彼此会捉对方头上的虱子来吃,旁边还配着茶水,整个行为和中国人嗑瓜子一样。“这就是观念的反差,从中可以看到时代、文化差异,还有文化多样性。在小虫身上,人类可以反观自身。”

    第一财经:为什么你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小虫反观自身?

    王宏超:人在世界上,其实是在关系中存在。昆虫看似微不足道,最容易被忽视,但它们和人类的关联性很强,是反思人和物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不过,人类观察它们的视角在变化。现代人对虱子有厌恶感,是经历了卫生现代化转型,有条件摆脱它们,把它们看成外在之物或者说将其对立化,归为害虫,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对人类生存空间的侵犯。古人摆脱不了虱子,会接受它们,考虑如何和它们共存。坦然处之后,更极端化的情况是还把它们雅致化,比如扪虱而谈,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雅士行为。

    人类现在还没法摆脱蚊子,和虱子一样,蚊子存在的时间远远超过人类,也对人类历史产生过影响,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有个版本的封面上就用一只蚊子来代表病菌。又比如萤火虫,在古代是诗意化的重要象征,但是城市不断发展和扩张,越来越挤占萤火虫的生存环境,它们在城市中一直退却,生存环境不断被边缘化,通过观察萤火虫现在的处境,可以思考城市化带来的很多问题。

    所以我把书名定为《人间小虫》,意思是它们在人间生活,它们的存在可以引起很多思考,也是看待人类历史、文化的维度之一。尤其是虱子,现代人觉得恶心,但我搜集到它们的资料,是几种昆虫里最多的,说明人类在它身上可以阐发的空间特别大,比如吃虱子这样的行为现代人无法理解,但在古代确实存在。这就是观念的反差,不能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看古人。

    第一财经:学术上有所谓“一流题目”“二流题目”,研究虱子、蚊子等小虫,会不会被认为关注点太小,被质疑研究意义何在?

    王宏超:传统的史学家,比如近代史学创立者利奥波德·冯·兰克非常强调政治史、革命史、大的国别史叙事,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治史传统,每代都有大型史书出现。从学术角度来说,宏观史的书写当然有必要性,但也会遮蔽很多问题。比如历史记载中都是标志性的事件,英雄、精英人物,文学史中写的也都是经典作品。被遮蔽的普通人、日常生活,我觉得也有探讨的必要性。所以西方后来出现新文化史、生活史以及微观史,关注的角度变小,这些研究是对宏大叙述的补充,有时候也会颠覆传统历史书写的结论。

    我把学术研究大致分为四类,大题大做、大题小做、小题小做、小题大做。“小题小做”在学界经常被批评为研究碎片化,觉得题目太小了,没有太大的发散性意义。从我个人的兴趣来说,比较喜欢“小题大做”,找到一个小的切入点,比如说小虫问题,借此探讨人和物的关系,以及背后文化、观念等变迁。题目虽然小,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小”的理解,同时又对应了“大”的视野,研究过程中,很多文本资料可以不断往外延伸,有无数枝杈可以扩展。

    所谓研究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不在于问题大小。最关键的是,这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如果能让人增加对这个问题的新理解,再小的题目都是有价值的。对于学术界批评的碎片化研究,我也有些不同的观点。只要这些研究做得扎实,就不是无意义的,而是研究还不够多。大量碎片化研究积累起来后,就能慢慢支撑起对宏观问题的新探讨,否则停留在“大”的角度重复研究,才是对研究推进没有意义。

    《奶酪与蛆虫》是西方微观史中的名作,史景迁的《王氏之死》也很有名,但我最喜欢的是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她利用档案,也有很多想象,全书写得就像小说,但是你会信服。这本书在观点之外给人思路上的开阔,让你看历史档案和资料的时候,或者是重新去理解世界的时候,都有新的启发。

    第一财经:刚才你说到对意义的理解,我就在想是不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比较看重意义,于是潜意识里觉得所谓意义就要宏大才行?

    王宏超:对。另外中国人会强调国家、社会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训练都很关注宏观。但是在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研究上,其实很多宏观问题不仅现在还没有根本性推进,前辈学者的成绩也没有被大幅超越,比如关于中国美学史,写得最好的还是李泽厚,虽然很粗疏。所以我觉得需要大量的小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形成新的研究范式,这是更有意义的。

    第一财经:说到资料丰富,《人间小虫》里的材料让人大开眼界,你是怎样找到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虫素材的?

    王宏超:靠长期积累。我最早关注古人生活的细节是麻姑搔痒,当时是2003年,还在读研,印象最深的是蔡元培的一首诗里提到麻姑搔痒,后来在陈寅恪、胡适的诗里也出现这个典故,觉得很有意思。麻姑是道教中的一个女神,指甲很细长,男性身上痒了,想到用麻姑的指甲挠痒,我觉得里面有很微妙的情感。

    后来我开始收集一些古人生活的资料,在写《古人的生活世界》时,就写到挠痒。以前很多人觉得搔痒只是解决痒的问题,其实里面有人和身体的关系。痒和虱子相关,我又积累虱子的材料,就这样一个点、一个点地积累。现在我电脑里有很多题目,有些资料积累得丰富了,就能写成小文章,有些还不够丰富,还有些可能永远也写不出来了。

    题目积累过程中有些理解后,我会有意搜集些资料。比如很多写昆虫的诗歌,里面提到古人的笔记小说,或者昆虫与医学史相关,我都会有意看相关领域研究。举个例子,以前我也看过日本的俳句,但没太留意。等到我关注萤火虫后再去翻,发现有非常多关于萤火虫的内容,同时也有很多虱子、蚊子的内容,因为俳句强调人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后来,我把国内出版的所有俳句都看了。《人间小虫》的萤火虫文章写完后,还有一两万字资料没用。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现在有检索电子系统辅助,学者找资料会更方便,但最核心的还是靠个人的长期阅读和积累。我看书非常杂乱,去年疫情期间在家不能出去,至少看了100多本书。可以说现在随便翻翻《人间小虫》,我都会想起哪段资料是在哪本书看的,看到后那种欣喜的感觉。

    第一财经:随着城镇化大力推进,古人的很多生活场景离我们越来越远,年轻点的人可能都没见过虱子、跳蚤了,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我们能跟古代生活建立联系吗?

    王宏超:我们和古人的割裂是必然的,除了时间和物质环境的影响,还有就是对古人究竟了解多少。前面我也说了,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接受的知识是比较宏观的,学历史都是记大事件,缺乏微观视角。当然我不是说古人日常生活就好,要恢复那个状态,但我们是从这样一个历史中走过来的,我们的生活、所思所想、各方面其实和古人有潜在连接,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现在通过学术研究,揭示古人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方面,让大家看到鲜活的历史,可以更好理解古代世界。了解了古人的文化语境后,对古人生活也会有种共情。

    就像我正在写的一篇文章,讲古人的近视。现代人有眼镜,可以解决近视问题,古代没有,近视后就很痛苦。古人认为衰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严重的近视或者老花,二是40岁之后牙齿就掉了,三是脱发或者白发。头发问题还好,戴头巾或者帽子可以遮掩,近视和牙齿没办法掩饰,官员要是有这种情况,皇帝会重用吗?而且近视后要不要戴眼镜,背后也有很多观念问题。所以我就希望通过一本本书,建立现代人对古人的理解,尤其是选那些挺有冲击性、和现在反差很大的点,来提醒大家和古人之间的关系。

    如今人类处在一种无根基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中,原子化个人、重物质和感官的享受、电子空间与抽象交往,主导了现代生活状态。当我们回想历史,总会从政治、战争、制度、经典等角度进入,而在生活层面,感受不到自身与历史之间的连续性,处在与历史的断裂状态。我的生活史研究,是希望重建有根的文化生活,在今人与古人之间,建立起情感与意义的关联。

    《人间小虫:虱子、蚊子与萤火虫》

    王宏超 著

    中华书局 2023年8月版

     
    (文/匿名(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核实发布者) / 非法信息举报 / 删稿)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昵称为 03a0**** 发布的作品,本文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发布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54208694@qq.com删除,我们积极做(权利人与发布者之间的调停者)中立处理。郑重说明:不 违规举报 视为放弃权利,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有个别老鼠屎以营利为目的遇到侵权情况但不联系本站或自己发布违规信息然后直接向本站索取高额赔偿等情况,本站一概以诈骗报警处理,曾经有1例诈骗分子已经绳之以法,本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若遇 违规举报 我们100%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
    0相关评论
     

    (c)2008-现在 zaoq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