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温度已经上升了2.8℃,如果按照该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将会处于一个危险境地。
与其他领域的绿色话题不同,气候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需要放在世界范围内去讨论、去推动、去解决。
同时,也正因为气候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产品,所以往往牵涉到各国的成本付出与利益划分,成为阻碍全球合作的现实问题。
那么,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如何加强国家之间的协调?在IFF国际金融论坛20周年全球年会期间,第一财经就该问题专访了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Deborah Lehr)。
戴青丽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她认为,在关于气候变化的多边合作中,中美两大经济体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美气候合作应该抛开商业分歧
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将于11月在迪拜举行。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作为三大经济体的中国、美国和欧盟被寄予了极大的期待。
近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也表明了中方立场:期待同各方共同合作,确保COP28延续并深化“共同落实”的主题,以首次全球盘点为契机,发出聚焦行动、加强合作的积极信号。
由于疫情等因素,中美两国在气候合作上一度中断。戴青丽表示:“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如今两国的对话与合作已经重启。”
戴青丽认为,在关于气候变化的多边合作中,两大经济体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希望能够在COP28期间达成一致协议,共同推动气候目标的实现。
此前,在9月份的G20峰会期间,中美两国也在努力促进绿色标准及相关自愿原则的达成,这为COP28气候谈判奠定了重要契机。
中国也在持续朝着“双碳”目标前行。戴青丽说,中国相关高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令人兴奋,比如新能源电池、新能源电车等。
但她同时表示,两国在气候领域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中国光伏产品销售到海外市场受到美国、欧洲等的阻力。
无论如何,戴青丽认为,两国的气候合作应该抛开商业方面的分歧。
IFF联合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在会议期间表示,在气候合作、减少碳排放等方面,需要在法规和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全球协调,其中,中美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应该减少不信任来增强协调。
发展中国家急需资金应对气候变化
要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需要兼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需求。
有气候专家估计,到2030年,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筹集约2.4万亿美元,以实现共同的气候和发展目标。
“的确,发展中国家急需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碳排放的制造者,但它们却要经受碳排放的挑战,所以,我们需要更多资金,在更大范围去应对这个挑战,同时,也希望在COP28上,能够建立相关的平台支持发展中国家。”戴青丽说。
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法国前总理、IFF理事洛朗·法比尤斯在出席28日举行的IFF20周年全球年会时也表示,我们必须兑现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上的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每年1000亿美元,还必须加速保障发展中国家获得金融支持和绿色技术。
部分非官方机构正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FANZ)成立,其致力于推动全球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承诺。
根据最近发布的报告,GFANZ目前有超过5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550家金融机构成员,其中有超过365家在EMEA地区(包含欧洲、中东和非洲三个地区)、有超过120家在美洲地区,还有超过65家在亚太地区。
通过金融力量撬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除了气候合作外,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全球关注的议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我希望中国能够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锋。”戴青丽说,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并通过了《昆明宣言》。
“我注意到,中国在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积极进展,另外,我也建议,未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需要覆盖更广范畴的项目,以农业种植方面的保护为例,在错误的地方种植错误的作物也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一种破坏。”她说。
不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全球同样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问题,目前,全球每年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资金需求在8000亿到1.1万亿美元之间。保尔森基金会发布的《为自然融资:填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报告估计,未来十年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每年约7000亿美元。
这就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近年来,生物多样性金融成为业内关注的热点。不过,相比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了一定的认知,各国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市场上也极其缺乏具有强大生态意识的投资者。
戴青丽认为,金融机构如何支持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一致性的解决方案为自然定价,因为自然提供的服务对我们来说是免费的产品。”戴青丽说。
“当然,有些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尝试,比如,部分金融机构和多边开发银行合作,发行关于森林等生态保护领域的债券,但这些仅仅是局部试点,尚未发展成主流的金融产品。”戴青丽说。
“生物多样性项目具有周期性、见效慢、公益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注重经济效益,因此,金融创新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日前,华夏银行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在202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分论坛上表示。
“依靠社会责任,通过纯公益来支持生物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为相关方带来必要的利润。”戴青丽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