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各种市场主体的聚集地,营造良好的城市信用环境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增长,既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城市之间合作竞争的重要途径。
信用环境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信用环境是由多个经济主体组成的动态环境。它包括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监管、信用教育与宣传等。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公共服务、科教、文化等维度;政策措施包括信用投放、信用体系、信用监管和诚信教育等。这些,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强调的“质量优先、效益优先、可持续性优先、安全优先”相辅相成,都强调经济发展中规模增长与提升经济质量并重。
总体来看,信用环境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信用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从根源上降低交易成本。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信用信息系统畅通,便于交易各方实时共享信息,增强各主体间的互信度和合作倾向,有效降低各方在如合同谈判、签订、执行以及违约惩罚等方面的成本,进而增加利润,提高经营效益。良好的城市信用环境还能够提高各主体之间整体的互信关系,增加互助共享,集中表现为企业之间技术分享和合作的不断深化,既能形成“协同效应”,也能形成非制度性的“约束效应”,降低各方的合作监督成本和失信概率,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2.改善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首先,信用环境的优化和信用支持政策的出台,可以营造良好的、公开透明的制度环境,有利于市场主体在宽松、可信赖、可预期的环境下开展创新活动,增加研发与创新投入;其次,信用环境的优化还有助于减少市场中的寻租行为,降低效率损失,提高城市的创新绩效;第三,良好的信用环境还将有效保障知识产权收益,降低新发明、新产品向产业化、市场化转化的交易成本,推动创新成果惠及企业和社会。
信用环境改善,有利于达成外部合作以便有效获取外部资源,缓解创业资源约束,从而促进创业。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契约双方事前搜寻信息成本相对低,事后监督、讨价还价、毁约的耗费少,有利于创业者与潜在合作者、客户、供应商达成契约、拓展业务合作,如交易双方可以放心地选择赊销等方式来缓解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以扩大经营规模。尤其是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既有利于创业者依据信用信息对客户、供应商的履约行为做出预判,也可以从外部约束企业雇员信守劳动合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这些,都能有效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创业风险。
3.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可以有效减少欺诈行为和道德风险,企业、个人更容易获得低成本的融资,这将有利于他们进行长期的投资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本,进而加快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等领域的进展,通过公平竞争来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从而保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城市信用环境建设的典型案例
1.南昌市提高信用管理的网络化程度。
南昌市通过建立网络化、可视化的信用公开和监管平台,以提高信用监管的效率,减少社会治理成本,其市级信用信息网站和APP已经成为全国城市信用网站样板。截至2021年5月底,南昌市“法信南昌”全程网上审批系统使用率达90%,实现了信用审批流程的优化和提速。同时,南昌市还通过“信用+”模式,以信用激励来扶持企业的经营活动;以提供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帮助信用良好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此鼓励企业自律,提高企业信用度,共同构建良好的城市信用环境。
2.深圳市推动城市信用评估的数据共享和透明化。
在推进创新行动计划中,深圳市政府通过推进信用制度改革,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提高;通过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打造“数字信用深圳”,实现了城市信用评估信息的数据共享和透明化。通过深圳市信用公示平台,市民和企业可以自主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信息,了解个人或企业的诚信度等级;深圳市还建立了行政许可事项信用评价平台,提供评价结果、评价标准和流程等,旨在为广大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行政许可办理服务。
通过定期发布“信用白皮书”、评选“先进诚信组织”和公开“信用违法黑名单”等措施,深圳市将社会公众、各类组织纳入到城市信用建设中,共同助力市场效率提升和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上海市静安区打造“信用静安”的城市品牌。
2019年静安区政府将“信用静安”作为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了一套覆盖企业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信用奖励和失信惩戒的信用体系。首先,建立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该平台强调多部门合作,将各类数据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其中包括行政许可信息、纳税信息、社保信息、公共交通信息等,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信用查询服务。其次,优化信用监管体制。建立“信用办”,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的信用监管工作,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提高市民和企业对守信经营的重视程度。再次,实施信用提升计划,对全区各级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价,对守信经营的企业进行奖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打击和警示。最后,强化社会宣传。倡导“诚信静安”理念,通过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牌、评价展览等方式,扩大“信用静安”的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形象。如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建立数据模型,自动计算风险分值。依据企业信用分级分类并兼顾特殊性,对不同信用评级企业设置从5%~100%的抽查比例,提升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模式,做到监管对守法诚信的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的企业“无处不在”,推动企业注重自身诚信建设,提升信用管理水平。
从这些不同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信用环境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可以影响投资决策、市场信任和企业信誉评价,为城市带来商业机会和人才流动,还能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提高市场主体的信任度和社会协调性,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效率提升、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信用政策。
具体而言,对于东部城市,由于其经济已经相对发达,信用环境优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建议东部城市应加大对信用评级、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修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信用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的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对不诚信行为的惩戒,深化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建设。对于中部城市,建议依托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发展适合本地区的信用产业,培育一批优质的信用服务企业,提高信用评价、信用保险、信贷担保等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与东部发达城市的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信用环境建设和服务水平。对于西部城市,在信用环境建设过程中更要注重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项目款项拖欠等紧迫问题,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建立有效的信用保障体系,加快信用管理创新,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分享,规范和完善城市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标准。
第一,针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建立信用记录和评估机制,将信用信息存储于信用数据库,并向社会公开,以推动信用记录的透明化和标准化。
第二,注重保障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性,防止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污染,确保信用记录的真实可靠性。这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信用评估机制,如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估机构,对信用信息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信用信息准确性;提高信用中介机构的专业能力,以便为市场主体提供可靠的信用评价服务,帮助企业锦上添花、化险为夷。此外,还需在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修复、信用惩戒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力度。
第三,加强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打破信息孤岛,促进信用信息互通有无,形成统一的区域和国家信用信息网络。各级政府应注意将数字政务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与所在地信用环境建设接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信用服务质量,为信用服务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提供便利。
第四,建立健全信用奖惩制度,对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奖励守信行为,以此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增强市民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第五,及时解决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短板。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不断地与当地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评估,随时发现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第六,在各地区推广“信用承诺不变”制度,不因具体经办人的更换而无视“信用承诺”。规范信用承诺标准,优化信用承诺流程,通过“信用承诺不变”来加强信用约束,规范和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信用行为。
3.充分结合新兴的数字技术优化城市信用建设。
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了解经济主体的信用情况、信用行为和信用需求,发现并及时预警信用风险,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云计算集中管理和存储信用信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安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信用评价模型和预警模型,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信用评价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信用存储系统,保障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防止信用信息被篡改或泄露。
4.加强信用道德教育,提高全民信用意识。
信用意识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信用道德教育可以增强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意识,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守信的价值观,营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都应加强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普及诚信意识,如在社会化教育体系中加入信用教育课程;加强公共信用信息的宣传和公示,通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文艺展演等形式,加强社区居民的信用教育,督促个人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遵守商业道德,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维护良好的商业信誉,打造良好的信用文化氛围。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的信用建设,陆续出台了相关法规政策,其内容包括信用建设规划、奖惩机制、信用修复、行政处罚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思考,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从政策的内容和方向上来看,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注不断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从早期主要针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基础建设,逐渐发展到注重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协同联合奖惩机制、开展信息信用修复、加强信用监管等方面,旨在为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安全、稳定和公平诚信的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政策法规和各地信用环境建设的不断完善,全社会的社会信用水平和社会治理效率也将显著提高,这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信用基础。
(张文英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葛建华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