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是决定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个城市“抢人”的优惠政策不断涌现,人才优惠政策几乎成了每个城市求发展的标配。那么,哪些因素能够打动年轻人,让他们留下来?青年又有哪些需求?
11月1日上午,在深圳举行的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论坛上,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的专家从空间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表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空间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人类居住的空间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青年发展型城市即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缩小了范围。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青年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71%,也就是说咱们国家的青年更多是聚居在城市。”深圳规划院副院长黄卫东表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因为在教育程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青年能够给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看来,城市与青年处于双向需要的状态,即城市需要青年来促进发展,青年也需要城市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郑德高表示,在研究“某个城市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的问题时,产业是人们常常提起的因素,而从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均年龄更年轻,城市的发展动力也越强。
另一方面,青年也能够在城市实现经济、社会、人居环境改善三重价值。“相比乡村,青年能在城市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更好的收入增长;青年能在城市里找到更多与自己价值观相同的人;城市的居住面积可能不是那么大,但是医疗、文化等综合服务配套条件会更好,这也是判断人居环境的重要标准。“郑德高说。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实践院院长张海翱认为,原来社会更多会关注儿童、老人等群体,天然地认为青年是朝气蓬勃的,是不需要帮助的,而实际上,社会需要进一步关注青年,无论是在心理还是其他方面。他认为,除了价值观的引导,还可以通过城市空间等方式去帮助青年,城市与青年应该共生、共栖、共富。
那么,青年对城市空间有哪些需求?
唐凯分享了一个例子,以此来剖析青年的需求。他表示,近期对青年规划师群体进行了关于城市期待的问卷调查,排在第一位的是薪资和福利,86%的人都将这一选项排在了第一位。第二个是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氛围,第三个是希望有更多的在职教育和交流机会。“青年希望努力奋斗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随着能力的提高,能够获得提拔,承担更重要的事情。”唐凯说。
郑德高表示,从经济、社会、居住三个价值来看,一个城市要改善就业环境,让年轻人的收入有保障,也要让城市更宜居,更好玩,例如现在不少办公室有一个咖啡角,工作单位提供幼儿园,城市提供青年驿站等经济的住房,年轻人喜欢运动,城市建设绿道等。
除了上述实打实的工作与生活方面的保障,与会专家还对提升城市活力的具体空间进行了探讨。
判断一个空间是否有活力,“网红打卡”是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近年来一些活力度较高的网红打卡空间背后有什么样的逻辑?张海翱表示,一些空间之所以成为网红打卡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空间能给人带来希望感,能与青年产生共情。而从空间打造的角度来看,真正的“网红打卡地”,不仅仅是在生产空间,更是在培育空间,让空间持续有活力。比如近期上海万圣节期间比较知名的街区——愚园路,此前有一块区域原本是停车场,后来成为了一个广场,广场上设有一些故事屋,年轻人可以扫码把明信片挂在许愿树上。再比如其团队做的一个社区美术馆,该馆每个月都会办活动,比如近期的狗狗走秀活动,年轻人可以带自己的宠物狗到该活动中走秀。
上海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刘宇扬观察发现,在空间的喜好上,年轻人更喜欢空间小一点,喜欢街区而不是小区,例如工作之余能去楼下买咖啡,去公园坐坐;更喜欢空间设计上美一点;另外,年轻人更希望消费门槛低一点。“降低空间的进入门槛,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刘宇扬说。
刘宇扬表示,在其多年的城市更新工作中,有两种促进城市活力的改造类型值得分享,第一种是线性空间,即在一个线性空间中增加一些新的场景,例如南京路步行街的岗亭;另一种是城市剩余空间的再利用,例如上海的百禧公园,以前是铁路,后来变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拆除之后很难作为建筑用地,后来就改建成了公园。
“让城市更加有活力,应该要多一点自然,少一点限制,一些空间不准遛狗,不准滑滑板,其实通过管理,人与这些活动是可以共存的。另外,让城市更有活力,还要让城市留点记忆,因为特别是年轻人希望跟传统产生连接。”刘宇扬说。